【 允德  允能 ●  向善  向上 】

社团活动 > 节义柳宗元

节义柳宗元

成都市中和中学 2007-05-25

    节义是刚直的表现,刚直大多是在生活的艰难曲折中练就的。所以少时身处逆境,历尽坎坷,顽强奋斗者大多因刚直而讲节义;反之,少时身处顺境,衣食无忧,前途不愁者大多较懦弱而缺乏节义。
    然而,柳宗元是个例外。
    柳宗元家世代为官,正所谓书香官僚门第。而他本人也“少精敏,无不通达”(韩.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),二十岁及进士第,二十五岁考中“博学宏词”科,为集贤殿书院正字,“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,交口荐誉之。”(同上文)山此可以看出,柳氏出道早期,仕途可谓一帆风顺。
    虽尘顺境,决不平庸,深察政局,立志报国,这是柳氏的第一伟大之处。柳生活在中唐贞元、元和时期,时经安史之乱,盛世已衰,朝政闩益黑暗腐败,藩镇割据,宦官专权,地方官僚“暴刑暴赋”,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面对贪官污吏,畏之如寇盜,敢怒不敢言,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,柳宗元联合刘禹锡等参加王叔文、王.锏恼治革新集团,打击宦官势力,罢去掠夺、侵扰人民的宮市和五坊小史,“谋夺宦者兵,以制四海之命”(《顺宗实录》卷五),明赏罚,停止苛捐杂税,发展社会尘产,结果  “人情大悦”,“里市欢呼”。春风得意之时,不贪婪不狂妄,体察民情、体恤百姓。力图拯救天下苍生。其为节义之一。
    永贞革新终因统治阶级内部斗争、互相倾轧而失败,柳宗元被诬为“小人乘势偷国柄”(韩愈《永贞行》),始被贬为邵州刺史,行至半途又被贬为永州(今湖南零陵县)司马,在那里整整度过十年。处永州期间,柳氏自以为“缪人(有罪的人)居是州,恒惴慄”(柳宗元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)怀才不遇,郁郁寡欢,然而柳宗元决不悲观失望,不消极逃避,他与百姓同忧乐,寄情山水,探幽寻胜,借景扦怀,挥洒心中的块垒,在著名的“永州八记”最后一文《小石城山记》中,编辑用存疑的口气表达对“造物者”的质疑:“噫,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。”责怪造物者不将如此美景置诸中原地区,而置诸如此蛮荒之野,“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”。自我安慰,失而不忧,以待宋时,此为大丈大志。
其为节义之二。
  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,二人交谊笃深,共同倡导“古文运动”,都有经世济国之志。然而韩愈虽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,却三岁父母双亡,寄居伯兄之家,十多岁伯兄亡故,山寡嫂郑氏抚养。因父兄早逝,自幼孤独;饱尝过寄人篱下、长途颠沛的艰辛,经历过兵荒马乱、动荡不安的岁月,可这样的经历却没有锤炼出他刚直的性格,节义的品质。二十五岁考取礼部进士以后,三应“博学宏调”科均告失败,他怀才不遇,囊资已罄,只好以文章为谒见之资,奔走于权贵之门,三上宰相书,以动人之笔,细表自己的抱负)j‘华和如何穷困窘迫,求提拔乞官职的心情跃然纸上。他在《送李惠归盘谷序》中写道: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。”与其说是写当时奔走权贵之门、追求功名利禄之人,不如说是他自己此一时期的真实写照!他甚至给自己找理由:“布衣之士,身居穷约,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。王公大人,功业显著,不借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,……其事势相须,其后先相资也。”(《与凤翔刑尚书书》)他把遭遇归于天命:“其哀之,命也;其不哀之,命也;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,亦命也。”(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),悲观消沉,怨天尤命,戚戚于贫贱,汲汲于富贵,表现得庸俗卑下,后代清高之士,应当在这点上鄙弃退之(退之,韩愈字)!
    再说柳宗元,被贬永州十年之后,刚被召回长安,再次被贬,到了更加荒僻的柳州(今广西僮族自治区)。做一刺史小官,直到病逝。此次与他一起被贬的还有他志同道合的挚友刘禹锡,其时刘被贬到播州(今贵州遵义一带),柳宗元念播州“非人所居”,刘又有八十老母在堂,“万无母子俱往之理”,于是上书朝廷,甘愿以柳州易播州,“虽重得罪,死不恨”。此举感动了朝廷上下,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向宪宗皇帝进言:播州为极边远荒僻之地。刘虽有罪,其老母八十多岁一定不能前往,且有损皇上的“孝理之风”,于是刘才被改贬为连州(今广东连县)刺史。关于此事,韩愈在其《柳子厚墓志铭》中有极精彩的描述和议论:
    “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,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,当诣播州。子厚泣曰:‘播州非人所居,而梦得亲在堂,吾不忍梦得之穷,无辞以白大夫,且万无母子俱往理。’请于朝,将拜疏,愿以柳易播,虽重得罪,死不恨。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,梦得于是改刺连州。呜呼!士穷乃见节义。”
    耿介忠直大丈夫,被贬十年不沉论,今为好友之命,悲惨痛泣,愿以自己之流死地而易他人之尘还,其节其义,薄于云天,感动天恩!比之当今官场中人,相互利用,相互倾轧,争权夺利,你死我活,无朋友可交,无真情可述,无节操可言,无道义可陈,真是天渊之别!其为柳宗元节义之三。可名垂千占!
    刘禹锡对柳宗元十分崇敬,他况:“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!”(《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记》)在道义上给予柳宗元倾力支撑,在学术上给予柳宗元阐发补充,我认为:“刘柳”并称其实重于“韩柳”。这就是柳宗元节义的最好回报。
    干二百余年后,大家瞻仰古人遗像,追忆其节义风范,树为民族的精神楷模,这是对传统学问的最好继承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社会实践活动